《演员的诞生》,让大家重新开始认识了一些常年演技在线,却不温不火的演员,也让大家重新认识了一些一直出现在大众视线,却红的莫名其妙的……名人。 当然,综艺节目嘛,就像《歌手》或者《梦想的声音》之类的所谓“竞技类综艺节目”,本身的定位就是“综艺节目”,“竞技”只是一个形式,如果要去计较这排名的虚实,那就有点过分了。 2卫视从来都擅长把一手好牌打烂,比如原本势头高昂的《奔跑吧!兄弟》,硬生生从国民综艺,做成了负能量载体;再比如明星云集的《王牌对王牌》,完全不知道在做些什么东西;还有曾经最辉煌的《中国好声音》,现在都成啥了…… 《演员的诞生》,想法很好,无奈2卫视延续了老传统,一手好牌,活活打成了事故现场。 姑且不说无法展现章子怡、宋丹丹等人的专业程度,把刘烨给塑造成了油腻的中年男子,抓来一众没演技的演员,明明演的勉强,却硬说要脱胎换骨,这才是2卫视的赞助来源、如意算盘吧? 尤其是坐在陪审团席的那一群老板们,培养出一群祸害影视行业的“当红偶像”,居然也敢一副正气凛然的样子在那指点表演江山? 嗯,这是一个喜剧节目吧? 演技这个东西对于普通观众来说,有点看得见,摸不着,最主要的是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,难以界定。 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: 演技不是一项见仁见智的技艺。 “见仁见智”这个词被小粉丝们用坏了,主要用于支持自己的偶像。 我们很难给演技做一个量化的标准,但不代表演技只存在于个人的标准里。 那么,作为普通观众如何分辨演技的好坏呢? 我们常说的4种情绪,喜怒哀乐,放到表演层面,该如何判断其表达程度? 注意:这里只谈基础表演技法,更深层次的创作型表演不提,那是另一个很大的课题。 【喜】 “喜”,可以理解为高兴,是多种情绪糅杂后释放出来的信息。 “喜”和“乐”的区别就在于,“乐”是一种情绪,而“喜”是多种情绪。 比如人们会说“喜极而泣”,而不会说“乐极而泣”,只有“乐极生悲”。 “喜”对应的表情很多,比如看到喜欢的人,心中窃喜,表达出来的可能是咬嘴唇。 生田斗真 再比如重逢失散多年的爱人,心中必然包含很多种情绪,高兴占了大多数,其中还有长久的思念、多年的委屈、意想不到的惊喜等,混杂在一起,最后表现出流着泪的笑容。 8年后重逢《鸡毛飞上天》 《别对我说谎》中有讲过一个点,说人们假笑的时候,是没有鱼尾纹变化的,真笑的时候,鱼尾纹会加深。 典型假笑《欢乐颂2》 这确实是一个判断的方法。 我们判断一个人的“喜”演的好不好,最终要看的是眼神。 眼神里得有东西。 比如吴亦凡在电影中表达“喜欢一个人”时的眼神: 《致青春2》 和吴亦凡在现实生活里表达“喜欢一个人”的眼神: 是不是很不一样? 总结:“喜”是包含了多种情绪的一种复合情绪,表演的好不好,看眼神。 【怒】 很多表演专业在上第一节课的时候,就是让学生学习如何“发怒”。 马教主 因为“怒”是一种不容易记忆的情绪。 在日常的生活里,我们需要积累一定量的怨气,才会产生发怒的情绪。 有的人积累的多,有的人积累的少。 有的人厚积薄发,有的人薄积厚发。 但是愤怒是一个转瞬即逝的情绪,而愤怒发生的时候,人的理智会被冲淡至最低,也就记不住愤怒时候的感觉了。 《了不起的盖茨比》 于是表演课上,老师会让学生学习如何表演愤怒,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理智的情况下,记住发怒的感觉。 大声说话,大幅度的肢体动作,狰狞的面部表情,这些都是发怒的表象。 常规的愤怒,是失去理智,所以愤怒不可以有“设计感”。 比如,张家辉在《扫毒》中的愤怒: “耶稣也留不住他!我说的!” 我们可以看到,他的肢体动作,是表现自己愤怒的一种辅助。 另一个反面教材,是《还珠格格》中的蒙丹: 神一般的男子 蒙丹的愤怒充满了设计感,把肢体当成了表达的主体,一直夸张的运动着,过多的台词就成了累赘。 同样是以动作为发怒主体的,是《醉拳2》中的成龙: 人在做大幅度动作的时候,是没法运用气息好好说话的,只能产生“怒吼”。 那么愤怒和肢体能不能配合呢? 也是可以的。 比如《余罪》中张一山抱怨的这一段,大幅度的肢体动作,配合大量的台词: 同样是愤怒,但这种愤怒的程度,就没有成龙的那一段显得激烈。 “怒”是一个有层次的表演,从“不怒自威”到“怒吼震天”,越内敛,越显得高端,这个是后话,就暂且不提了。 还有一个方面,“怒”的好不好,跟剧本有关。 比如同样的场景: 一个人说:今天谁也别想活! 另一个人给出“怒”的反应。 A剧本: 哪个愤怒的更有气势,应该一目了然了吧? 总结:“怒”是一种瞬间爆发的情绪,设计感越重,就越不像发怒。 【哀】。 这几年大多数小粉丝在吹嘘自家偶像会演戏的时候,最爱提的一个事就是X秒落泪。 对于他们来说,似乎“能哭出眼泪”就是演技好的证明了。 然后就会说“哭的我都心疼了”,并认为其“演技爆棚”。 然而在表演技巧中,“哭”是最基础的表演之一。 我们常常在看电视节目的时候,尤其是纪实类的新闻、采访等,如果我们看到荧幕中的人哭的时候,很多人就会“鼻子一酸”,接着“看他哭我也想哭了”。 勇士队夺冠,科尔流泪 因为哭是一种悲情的传达,会引发看的人的共鸣,这种是普通观众容易搞混的一件事。 之前我评价贾玲的《你好,李焕英》说她让自己哭的太多了,导致观众跟着哭,这是不高级的做法----然后被网友怼了。 第二期《演员的诞生》里,宋丹丹也说了: 早年北京电影学院流传着关于蒋雯丽的一个故事: 蒋雯丽在考北影的时候,有一场是群戏表演,7、8个人站台上,一起表演“在医院等待做手术的母亲”的主题。 《霸王别姬》 谁说强忍的悲伤就不悲伤了呢? 所以,“哀”是情绪的传达,而不是大咧咧的哭给别人看。 还有一种“哀”的表演方式,是非专业演员常用的。 就是努力的回想自己曾经最悲伤的事情,然后“真的”去哭。 比如张艺兴在《老九门》中的哭戏,还有欧阳娜娜在排练时被刘天池引导出来的哭戏。 这是“真哭”,这不是“表演”,所以极具感染力。 虽然这样哭能让观众感受到情绪,但这样做有两个弊端: 一,容易掉到情绪黑洞里,缓不过来,比如张艺兴; 二,和“怒”一样,失去理智,记不住感觉,到了另一个场景表演就演不出来,比如欧阳娜娜; 总结:“哀”不等于哭,它是情绪的传达,能够让人感到“哀”,而不是让观众跟着演员一起哭。 【乐】 前面说了,“乐”是一种情绪,它很简单,很直接,和“哀”一样,会让人产生共感。 同一部喜剧片,在电影院一群人看非常可乐,回家一个人看就觉得没那么好笑了。 郭德纲的相声,在现场听,大家一起哄堂大笑,戴着耳机一个人听,就随便笑一下。 要让人乐,很简单,你自顾自的大笑,别人就笑了。 但是,“乐”又和“怒”一样,不能有设计感。 比如我们看文字,都会说某个角色“哈哈哈哈哈哈”的笑了出来。 但是你自己试一试,你能不能笑出这么多“哈”来? 真正的“乐”,是笑到失声。 因为大笑是往外出气,出多了,你就没有气息发声了。 “乐”是我们很常见的情绪,平时多观察,听声音,就知道什么样的人是真乐,什么样的人是假乐。 比如有一部电影叫《高兴》,看海报,你就知道谁表演的更好: 但是,假乐这种事,也是有高端玩法的,比如有的假乐,你都会觉得好笑: 金馆长 总结:“乐”是一种很直接的不能设计的情绪,表演技巧在于通过声音辨认真乐假乐。 尾声: 表演是一门精深的手艺,从基础技巧,到深层创作,都是人类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化。 无数伟大的表演艺术家把这门手艺创新、总结、再传承,才有了让大家看着舒服的表演方式。 那些本来就不专业的商人,一边利用着青少年判断力缺失的弱点,一边吹捧出不足以称为“演员”的人们,制作着劣质的作品,欺骗着消费者,恶心着旁观者,现在还用拙劣的节目试图拨乱反正。 希望这种混乱的局面可以早日结束,也希望有更多的优秀演员,可以把表演的艺术生命延续下去,把它还原成原本应有的样貌。 尊重表演,拒绝再说“见仁见智”。 【全文完】 |